其实也是一时兴起 —— 我快三十岁了,但还没去日本玩过。
但你说三十岁和去日本玩有什么联系吗?也没有很强的联系,但就是想在 30 岁前多留下一点回忆。
可话又说回来,去日本这个想法几年前就有了。我在关 amex 卡之前,就将所有的点数转到了 ANA 上,期待不久的将来就去日本旅行。但我的行动力也是一个谜,终究拖了一两年。在给自己划定了一个 deadline 之后,日本的旅行才被提上日程。
在一番折腾之后,终于抢到了商务舱的积分票,于一个深夜踏上了前去日本东京的航班。第一次坐商务舱,跨洋飞机就这么睡过去了。到达日本的时候是凌晨 4 点,我在站点等待着第一班列车的启动。你要说,到达日本的时候,有什么感想吗?与其说感想,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和熟悉感吧 —— 一个新的国家,但因为动漫等文化产品,这个地方并不陌生。
在办理完入住手续和在附近走走后,大概到了中午,我前往了日本分公司 —— 约好了与在日本工作的朋友一起吃饭和 coffee chat。这是本次旅行的一个重点。因为我之前了解日本多少还是通过互联网,没有切身体会,多少也有些刻板印象在,所以想亲身经历以及听听同伴们的故事。另外,其实我最近也在考虑要不要去日本工作。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各种文化产品以及一些朋友的推荐,我这种孤僻的人似乎更适合日本的生活方式,另一方面,我对我现在所待的地方,真地厌恶了。是一种逃避也好,是一种新开始也好,我想去一个新的地方,体验新的生活 —— 尤其是趁我现在还能折腾的时候。如果我年纪再大一点,万一我不小心成家了,就不太可能去考虑移居日本的事宜了。
先说结论,至少是值得一试的。至少通过同伴们的讲述,日本虽然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死板,但通常是在有规则写明的情况下。同伴们说,平时接触的日本人在没有规则束缚的情况下,反而非常通情达理,愿意变通来帮助别人的。而且,东京作为大都市,各种活动和娱乐是不会少的,至少有事情干,不会无聊。再者,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东京,外企的工作机会也不少,作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有机会的。唯一的问题,就是日本的薪资,尽管在当地非常地高,但相对于美国来说,真地非常寒酸。想起了公司树洞群的讨论:如果不是钱,谁来美国呢?时不时听到以及在小红书上刷到 “逃离湾区” 的说法,多少联想起以前的 “逃离北上广” —— 既然适应不了这个环境,那就逃离这个环境吧。
可问题是,这真地好吗?逃离这地方后,发现新地方更差了怎么办?其实这很难回答,就算听了周围人众多的经历和建议,可不去尝试,真不知道还会有哪些坑。就像是小马过河,你很难找到一个经历和性格都与你类似的人来为你提供经验。这里就不得不想清楚,为什么要过河?我期望我能在河对岸看到怎样的风景?
想到这,我不得不承认我的 “逃避” 心理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。我实在是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,想换个地方。“逃避” 或许不是一个贬义词,因为如果是 “逃避” 驱使我去改变,也不是什么坏事;相反,如果我什么都不做,反而更像是一种 “逃避” 行为。
另一个驱动力就是我的试错成本。我至少还有一次反悔的机会 —— 我至少还能回到美国。虽然不一定找到同样的工作,但因为现在身份不再是问题,至少不用担心签证之类的麻烦。“值得一试” —— 我这么试着说服我自己。
聊完之后,快下午三点了,于是动身前往下一个目的地。
凌晨,羽田机场,等待第一班列车进站